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

你還在吃魚翅嗎?

去年,香港半島酒店宣布201211日起暫停供應魚翅,成為香港首家不供應魚翅的酒店。近幾年,從報章看到許多名人挺身呼籲民眾不吃魚翅,社交網路也頻頻有人轉載捕鯊的殘忍過程,讓人以為社會上開始有“不吃魚翅”的意識。

然而,事實卻跟媒體所呈現有很大落差。在過去短短的幾個月,我參加了某家企業的餐會,還有數場親戚朋友的婚禮,菜餚中還是看到魚翅的蹤跡。

舉凡華人農曆新年或宴客期間,魚翅必定成為菜餚的必需品,為何華人那麼愛魚翅?因為它是富貴與身分地位的象徵。一些人也認為,若宴客菜餚沒有魚翅鮑魚,成何體統,甚至嚴重得沒臉見鄉親父老。

我問過身邊的幾個人,他們為何要吃魚翅後,發現大部分人會繼續吃魚翅是因為不曉得它怎麼來。倘若他們在網上看過補抓鯊魚的過程之後,相信稍有良知的讀者也會認同不吃魚翅的做法。

魚翅來自於鯊魚的鰭,佔魚身的不到十分之一。由於魚翅價格不菲,導致各地漁民爭相補抓鯊魚。由於這些漁夫出海補鯊時,需要騰出更多位子放置魚翅(鯊魚肉不值錢),於是僅割下鰭的部分,再把鯊魚拋回海中。

這些鯊魚因為沒有了鰭,而無法游動,不能覓食,在傷痛、飢餓和血流不止的情況下,慢慢死去。

除了殘忍,另一個不吃魚翅的原因是鯊魚已瀕臨絕種。鯊魚從繁殖到成長過程緩慢,甚至跟人類一樣,一胎一個,它們是海洋生態鏈的最高層,一旦這全球海洋的古老生物越來也少,勢必破壞整個海洋生態系統。

根據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網站,每年有7300萬隻鯊魚成為人們桌上魚翅的犧牲品,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開放海洋的鯊魚品種面臨絕種危機,有者的魚群已減少99%

鯊魚的鰭本身沒甚麼特別的味道,也沒有太多營養價值,人們吃魚翅,純粹只是自尊心、虛榮心作崇,真的沒有必吃的理由。


很多人都會抱著 “我不吃,別人也會吃”還有“久久才吃一次“的心態,繼續漠視這個問題。但是,千萬別小看自己的力量,聚沙終究可以成塔。呼籲他人不吃魚翅,拯救鯊魚也算是功德一件。

(原文刊登於2012年1月30日星洲言路版)

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

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富足

這個標題,看似出自哪個激勵大師的文章,一般上內容也千篇一律。本來,我也不想寫這篇文章,事關我被長輩質疑,所以不吐不快!

我小時候名列前茅(班上只有10個人,真的不難),家人親戚對我寄予厚望,可能“幻想”我畢業後,可以找份年薪豐厚的工作,比如醫生、律師、工程師或會計師,但我偏偏跑去念新聞,現在當了一名財經記者。

每次回家,家人不會問我工作得開不開心,一個人在吉隆坡生活得幸不幸苦,只會問我薪水有沒有增加。

還有人說:“以前都叫你不要念這個科系了。”這些話,我都聽在耳裡,因為我可以體諒他們的想法跟心態。

一直到最近,有一名敬重的長輩說,我從國外畢業回來,也不見得我有什麼成就。這句話,讓我深思了好幾天。

身為負責任的晚輩,如果我現在的“所作所為”讓他們失望,我覺得有必要寫這篇文章,說出我的處境跟想法,讓他們放下心頭大石。〈也許他們看不到這篇文章,看不懂?但我純粹想透露心聲〉

現在的我很熱愛自己的工作,我每天很開心去上班。我的工作讓我認識很多人,對每個商業領域都有些許了解,可以聽到很多不一樣的人生故事。最重要的是我沒有monday blue。據說,95%的上班族都不開心,我很慶幸自己是那5%。

每個月領薪的打工仔,在他們眼裡來說是貧窮,因為我不是老闆,買不起賓士跟幾百萬的獨立洋房。

然而,我認真的檢視自己的情況。基本上,我到餐廳吃飯也不用看價錢,現在的財務情況能讓我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餐廳,而且我又不愛吃鮑魚也不會吃松露。

前幾天,帶我的小紅〈kelisa〉去洗白白,polish又waxing,看著它閃閃發亮,我也變得很開心。雖然是國產車,但它可愛的造型也足以讓我滿意。

現在住著一間雙層排屋,雖然不是我的,但也算是“有瓦遮頭”。

沒錢請不起工人?拜託,平時,我都已經很少運動了,作家務當運動,讓你多活幾年,能做是福啊!

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:衣、食、住、行,我真的不缺。所以,我看不到有緊急需要賺錢的急迫性。

有些人一直忙著賺錢,因為他們覺得不夠。想從公寓、搬到排屋再到獨立洋房;從kancil、換honda、Benz再到數百萬的跑車。永遠嫌自己賺的錢不夠多,一直追啊追!

人類總是需要的東西很少,想要的太多,才會帶來那麼多痛苦和不甘。

我現在有得吃、有得住、有小紅,工作開心、偶而還可以出走流浪,心靈上算是很富足,因為我要的比別人少。

或許,在他們的觀念裡,當老闆才是有成就。

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他的生活方式,我不想典當自己的自由來換取金錢。

現在的我只要高興,就可隨時請假,出走到世界各地背包旅行,修正自己長期的主觀視野。下班或周末,可以在廚房享受烹飪的樂趣。偶爾,還可到屋外跑步散步。

如果開了一間店當老闆,我會失去上述的一切.....

我沒有上進心?我平日都愛窩在家看書,思考人生課題,有空就寫文章投稿,研究一下股票,只是我的上進心不能馬上換來金錢,而你們也看不到。

說到這裡,大家可能認為我覺得錢不重要。

錢當然重要,因為我的存款還不夠讓我退休,應付老時的醫藥費。我也想把小紅upgrade或買一間套房,把一張書桌跟藏書放進去。

我想說的是我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,所以不會覺得痛苦。我會想賺錢,但不需要那麼急,我比較愛有“閒”的賺錢法,譬如炒一炒股票,收租金。買股要研究、找樓要看屋、賺錢要用腦,這真的急不來啊!

況且,我出來社會工作不到三年,這樣就質疑我的成就,會不會太早了一點.......

最後,想說的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富有,而是富足。

當你擁有kelisa,相對的你比坐摩托的富有;如果你開著honda卻要跟開Benz的比,你就是窮人。窮和富均在一念之差,我並不能說我現在很富有,但我對現況感到感恩及滿足。

〈邊作家務邊思考,後用半小時寫完此文,正練習一心多用的Wing撰〉

寫於2011年7月30日

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

無心比有意更叫人沉重

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景,當有人說某人像白人,該名當事人會有種莫名的優越感。當人們指著某人說,他像xx人(可自行填入),當事人會露出不悅的表情,然後身旁的人會哈哈大笑,有時,甚至可用人仰馬翻來形容。

這個笑聲,讓人驚訝的是它如此地不約而同,如此默契,當它越有默契,笑聲越大,更令人心寒。為甚麼某某人像某個國家的人民會這麼好笑,這留待讀者自行思考。

報章報導,一名韓裔女子光顧紐約Papa John’s連鎖店,發現店員在收據上稱她為“中國咪咪眼女士”(lady chinky eyes),她感覺自己備受侮辱,將收據上傳到社交網站後,獲網民力挺。

在美國社會,chink(中國佬)或chinky(中國佬的)跟nigger(黑鬼)都被認為是具種族歧視意味的字眼。

該名韓裔女子表示,原本以為女店員的態度友善,想不到背後竟以種族字眼罵人。

該店家總經理出面宣稱,員工通常會以“藍眼女士”或”綠杉哥哥”形容客人,並無冒犯之意,但表示已辭退該員工。

單從字面上來看,可以推測,該名女員工並非有意,因為若她知道下場,相信絕對不會讓做出可能讓自己丟掉飯碗的舉動。

再將場景拉到詩巫一家四口遭殺害的命案,其中一名受害者的20歲第二任中國籍太太,在抓到真兇前,也一樣飽受質疑,所有對中國籍太太的負面意識形態,還有一連串的指責排山倒海而至。

她在陷入喪失至親的悲傷當兒,還要飽受質疑。一直到真相大白後,又有誰跟她說聲抱歉?

我相信,該名美國紐約女員工不是故意的,質疑該名中國籍女子的人們也說自己不是有心的。如果你問他們:“你是不是一名歧視他人種族的人。”他們給的答案肯是“不是”。

有意,意旨你清楚知道自己的意智,並且有意識的要做某件事,若你不想做,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加以控制或拒絕。

無心,代表你一開始沒有這個意願,然而卻在你的言語、行為、甚至思維方式中自然流露。這一切都歸咎於長期植入思想的意識形態,堅定且屹立不搖,短時間內更無法將之扭轉。

種族歧視這個“妖魔”,當它自然流露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時,其實,無心比有意更叫人沉重。

(刊登於2012年1月12日星洲言路版)

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

女孩的真摯男聲


日前在面子書看到友人轉載的泰國選秀節目。一名叫Bell Nuntita的女生,高挑身材、長髮飄逸。她以溫柔的語氣向評審自我介紹,露出潔白的牙齒,我立即被她那陽光般的笑容所吸引。
她一開口,用甜美的歌聲詮釋動人情歌,馬上換來現場的掌聲。
到了第二段,她突然“變聲”,美妙歌聲一下子變成低沉厚實的男孩聲線。

這時,觀眾起立鼓掌,並向她豎起大拇指。評審、主持人對這段表演表現出驚訝又興奮的表情。最後,她以一個漂亮的假音作為句點,搞得全場沸騰。
“女人身、男兒聲”的她在唱歌時,含蓄甜美的表情,配上低沉嗓音,竟也呈現出一種矛盾美。
影片後段,她眼泛淚光:“我經常被嘲笑、被叫娘娘腔、人妖之類的,我一直默默地忍受。爸爸也不能接受這樣的我,最嚴重的時候還狠狠地打我,就是讓我放棄變性。我很想跟爸爸說,我很愛你而且我已經做到了。”
看到此,不竟讓人感動,卻帶有淡淡的憂傷。
另一邊廂,美國紐約的同性婚姻法正式生效,該市在第一天823對的同性伴侶搶先登記,有者已在一起超過30年。看著白髮蒼蒼的情侶熱情擁吻,這難道不是一份動人的愛情。
筆者在這領域沒有太多的研究,只是很簡單地認為,造物者在創造男生或女生時,在設計上賦予各自生育的功能,但祂或許忽略了人是具有高度靈性的動物,兼具感性兼理性,心理狀況是何等複雜。
不管是變性人或同性戀,都因違反男/女二分法而受到歧視及打壓。他們只是因為不愛異性,不喜歡社會給予他們的規範,何錯之有?
回顧過往歷史,多數不一定是對,少數也不一定是錯。社會應以開放及包容的態度接納這些弱勢族群。
雖然我是男生,但我喜歡說話輕聲細語;雖然我是女生,但我不喜歡穿裙;雖然我是男生(或女生),你也是男生(或女生),但我跟你在一起很舒服,想跟你一起渡過下半輩子,管你是男是女,就這麼簡單。
可能在若干年後,一個男生即使化妝、穿裙子、說話輕聲細語,但他愛的還是男生,我們也不需太過驚訝,因為性別及性向都已不再重要。
(原本收錄於2011年8月24日《星洲互動》)

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

女性之春

全球煙火催燦,倒數活動讓世人沸騰。進入2012年之際,各大媒體忙著報導世界各地的慶祝活動之餘,也不忘了來個大回顧,比如選出年度最佳影響人物,2011年十大新聞,今年是哪一個國家的選舉年等。

世人緬懷捷克哈維爾的功績,同時也忙著數落朝鮮領導人金正日,熱於調侃朝鮮人民哭天喊地哀送領導人金正日的畫面,從媒體人到各國政府,也正忙著預測金正恩時代的來臨。

許多媒體也認為,明年將是歐元存亡的關鍵,2012年將顯示歐債危機餘震未息,全球經濟籠罩在一片愁雲密布之中。

然而,在一片檢討回顧的熱鬧聲浪中,似乎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遭到世人所忽略,那就是過去一年女性權益是否有所改善。

在新的一年,首翻開報紙就看到一則”“阿富汗15歲少女被夫家逼良為娼的新聞”,不免讓人痛心疾首。這名只有15歲的少女,因拒絕夫家賣淫的要求而遭毒打,被救出時已被虐至不成人形,而這只是冰山一角。

根據《國際財經時報》,20年以來,印度人選擇性墮胎和謀殺了4千萬名女嬰。由於對女性的偏見,使得每年有100萬女嬰被殺,每月有5萬女胎遭人工流產。

沙烏地阿拉伯女性雖然將可在2015年獲得選舉和被選舉權,但還是不能在沒有男性家屬的陪伴下,出門工作、旅遊、看病等。該國目前是全球唯一禁止女性開車的國家,這段革命前路障礙無窮。

世界上,還有一些角落的部分政權打著宗教的名義,行性別歧視之實,而這問題的嚴重性,已不再是單一的性別歧視議題,而是已牽涉到非常普世的人道問題。

最近有一個逗趣又充滿性別平等意識的視頻,可愛的童言童語成功累積超過200萬人點閱。美國紐約一名三歲〈有人說是5歲〉大的小女孩質疑,為何女孩都要買公主,男孩都要買英雄玩偶?怒批玩具商騙女孩買粉紅色玩具,不讓她們買男生喜歡的東西。

大部分網友拍手叫好,但也有一些網友留言,說這小女生長大後一定是tom boy

姑且不談這留言的性別歧視成分,倘若連三歲的小女孩都有性別平等的初步概念,確實讓人欣慰。

去年,網路普及已造就“阿拉伯之春”的成功,希望2012年“女性之春”革命運動也能遍地開花。

(原文刊登於星洲言路版,2012年1月5日〉

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

大馬人的天命



“大馬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,如何跨越種族、語言及文化的屏障,全世界都在看。一旦成功,勢必可成為全球的典範,這是大馬人的天命啊!”

這句話出自於一名台灣學者在大馬的一場講座,讓當時坐在台下的我熱血沸騰。

由於殖民歷史淵源,來自中國、印度、印尼至世界各地區的移民,加上本地原住民,共同形塑大馬多元族群的面貌,把原本毫不相干的華人、印度人、馬來人及原住民
匯集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。

過去數十年,雖然各族群表面上和睦共處,但我們在一些宗教、文化、教育等議題上仍見明顯的族群縫隙,有待縫補。好比如改教問題、宗教局官員闖入教堂、齋戒月廣告、屠宰場存廢等等。

要再次避免類似事件發生,首要是加強各族群之間的瞭解,方能互相尊重並協調。然而,檢視國內的教育政策、生活環境等,筆者質疑國內現狀是否提供了足夠的管道,讓彼此互相瞭解。

我以本身從小學至中學的經驗來看,除了平日購物溝通會用上幾句馬來話,偶爾看電視台播放的印度節目之外,學校教育確實沒有機會讓學生們瞭解其他友族的文化,頂多只是在歷史課本上的片面帶過。

一直到中五畢業後到台灣深造,我選修了《中東婦女》及《印度社會與文化》通識課。《印度社會與文化》讓我對印度社會結構有初步瞭解,還有機會欣賞印度舞蹈,認識不同的印度神明。

記得《中東婦女》授課老師在某一堂課,帶領我們參觀台北清真寺。平時在課堂上,她也向我們講解中東婦女所面臨的困難,分享其在中東留學的趣事。偶爾興起還會在課堂上誦唸幾句可蘭經。那種聲音卡在喉嚨的發音方式,很像我偶爾在國內電視上看到的宗教司,格外親切。

諷刺的是身為一個大馬人,我必須到國外參觀當地清真寺,觀賞印度舞蹈表演,這些在馬來西亞可是處處可見的呀!那時,我內心不僅感嘆,我們是這麼近,卻又那麼遠!

全球各地種族衝突事件不斷,西方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,巴基斯坦內部興都教徒及穆斯林紛爭,中國少數民族與漢人對立事件等,如何解決種族紛爭已成為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。

916日為大馬成立日,綜觀過往歷史,大馬人確實有這一份使命。未來,願大馬人能攜手合作,進一步消除族群間的隔閡。在一些政策、宗教、文化等議題上,創造出更良好的協調模式,成為全球的典範。

〈原文刊登於2011915日星洲言路版〉

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

慢出好心情


一個月前,我因為要靠近新工作地點,所以從吉隆坡市中心的公寓搬到莎亞南郊外排屋,這也讓我實現每日回家煮飯,少吃外食的願望。

回想住在公寓的日子,上班時間看著長長車龍,焦慮地只想快點回家,回到家時天色已暗,再加上還要洗衣服、做家務等,親自下廚對我來說根本就是浪費時間。

所以,大部分的晚餐都是泡麵,不然就停車在路邊隨便吃一餐。


剛搬到這間排屋時,為了堅持一肉、一菜及一燙的原則,我每天下班後就立即“飛車”到家附近的百貨商場,選好早已印在腦海中的食材。結帳後,再箭步取車。

回到家門,衣服還沒換上就立刻到廚房把湯料準備好,直到整褒湯放到瓦斯爐上,才開始換裝洗澡。

從褒湯、切菜、炒菜到飯後收拾餐桌,每個流程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,以減少時間浪費。

直到有一天,我面向窗外切蒜頭時,終於被壓得喘不過氣,只好閉上眼睛深呼吸…….這時,我竟然聞到窗外草地的味道、感受到微風徐徐,還聽到鳥叫聲!

“對了,這才是享受烹飪的過程,我到底為甚麼要這麼趕呢?”

經過一個月的反複練習後,過去伴隨著我的快速節奏,漸漸有放緩的跡象,現在的我每天都望著窗外綠意,享受與廚房的午後時光,更不由自主地愛上這種慢生活,慢出好心情及健康,何樂而不為呢? 

〈原文刊登於星洲副刊,201177日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