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

“小香港”山打根:昔日的繁華;今日的落寞

山打根海港

當飛機準備降落在沙巴東海岸的山打根機場時,眼前盡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,沒有高樓沒有公寓,兩個半小時前殘留在記憶中的吉隆坡景象,早已被拋在腦後。

從機場到市中心的路上,旁邊都是許多被遺棄及老舊的房子,還有沿海一帶的水上人家,這是我對這裡的初始印象。

山打根市人口雖然不多,卻發現很多座類似香港的租屋,當地友人解釋,這裡70年代木材業非常發達又靠近港口,吸引不少商旅人士,其中有大批香港人前來做生意,形成廣府話的社會,因此素有“小香港”之稱。

類似香港的組屋

走在市中心的街道上,發現許多華人會館,還有英式建築的渣打、香港及上海銀行。以當時的背景來看,不難想像當時的繁華。

然而,這幾十年來,因為移民政策和資源分配不均,導致山打根發展停滯。由於人口外移,水上廉價屋及山打根市已很少見到華人面孔。

這曾經被譽為世界上最多百萬富翁的市鎮,如今卻淪落成非法移民的溫床,有者甚至已獲得身分證,令人不勝唏噓!

“以前覺得世界就這麼大。”身旁的友人說。

山打根市不大,主要景點都非常集中,雖然公共交通極為不方便,但遊客只需租一輛汽車就可通行無阻。

這幾天,剛好有一艘從香港出發的“精鑽探索號”豪華郵輪失火,被迫停靠在山打根港口,船上的590名遊客則下榻當地酒店,等待回國,造成山打根市出現很多西方遊客,也讓他們意外發現這個美麗的沿海小鎮。

海龜島的海水清澈見底

未過度開發的好處自然是保留很多天然資源,我們第二天早上從山打根碼頭乘坐快艇出發一小時,來到了Pulau Selingaan(海龜島),即海龜產卵與孵育場,位於山打根北部40公里的蘇祿海。

由於這裡是保護區,因此每天都限制遊客人數,我們在半年前就已開始訂位。當天的遊客人數估計沒超過50位。整隊人只有我們三個人是黃皮膚的,其餘的都是西方遊客及一對中東情侶。

看海龜產卵是晚上的活動,我們下午有充分的時間享受沙灘與陽光。在珊瑚礁地質的海邊浮潛,放眼四周沒什麼人,根本就是另類的豪華包島團!

大約傍晚6點半吃完晚餐後,我們即坐在餐廳痴痴地等待海龜上岸。一直到了晚上9點多,工作人員帶領大家浩浩蕩蕩出發到沙灘上。

我們從海龜的後方近距離觀看海龜產卵,海龜蛋就如乒乓球狀。海龜一邊產卵,工作人員一邊把蛋放到小桶子裡。

隨後,我們再移師到海龜撫育區,工作人員事先已挖了大約一隻手臂長的洞,他們再把剛出爐的海龜蛋放進去,然後再用沙蓋回去。

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工作人員拿著一小桶的小海龜,我們親眼目睹小海龜游向大海,那一刻,真的感動於生命的延續。

The Parish of St Michael And All Angels

山打根因外來殖民的歷史,教堂處處可見。其中讓人難以忘懷的是聖公會聖邁哥勒教堂(The Parish of St Michael And All Angels),此教堂建於1888年,據稱是當時山打根首個石製建築。



該教堂最大的賣點是其石質外觀,還有教堂內的玻璃彩繪,讓人彷彿置身歐洲的某個小鎮。


另一個古蹟景點是美國作家Agnes Keith的故居。這名女作家曾經在18341942年定居山打根,並寫下《風下之鄉》一書,描繪沙巴風光。該故居除了展出她的文物,其他家具擺設保都保留完好。


位於Agnes Keith故居對面的English Tea House,可以喝杯咖啡,沉浸在濃濃的英國殖民氣息





















(原文刊登於《南洋商報》副刊2012年8月10日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