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到電影院、表演廳、百貨商場上廁所“男廁空蕩蕩,女廁大排長龍”的景象早已見怪不怪。女生們耐心地排隊,男生很快就小解完畢,站在門口拿著包包或購物袋痴痴地等。
如廁,對於男生來說,不就是站著幾十秒就可以解決的事,但對於女生就不是這麼一回事。很難想像嗎?讓我告訴你。
走進女廁內,首先要把包包掛好。如果是坐式馬桶,常常看到前人留下的鞋印,還有一些尿液。稍微潔癖的人直接走出來,等待下一間廁所或憋尿。有些人選擇用紙巾擦一擦,繼續如廁。大部分的人相信是掀起馬桶蓋,兩腳戰戰兢兢地蹲在馬桶上,一切準備就緒後,還要左顧右盼地如廁以不弄髒自己的腳。
試想如果是穿高跟鞋的女生,大腹便便的孕婦,行動緩慢的老人呢?由於如廁是私密的事,我也不曉得到底她們是如何辦到的,這或許也是女生待在廁所比較長時間的其中原因,因為在廁所裡想方法總需要點時間嘛!
如同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畢恆達教授兩本注著的書名《空間就是性別》、《空間就是權力》,廁所作為公共空間的一環,“空間”看似中性的詞,事實上背后隱藏著性別與權力的玄機。
由於我每次上廁所都大排長龍,心理在想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只有我想到,於是上網搜尋資料。
1996年,台大學生會與“性別與空間研究室”的學生,針對校園中男女廁的隔間數、面積、通風、無障礙設施等進行調查,接著在三八婦女節,舉行“三八女廁新主張,讓我灑得好自在”,公布該校的廁所調查結果,也配合行動劇演出,成功吸引媒體目光,道出上廁所經驗不佳女性的心聲。
接著又舉辦“五四新女廁運動”,“搶攻男廁”一個小時,喊出“不憋了”、“女廁不夠用,結伴上男廁”
口號。此外,還舉辦尿尿比賽,計算男女使用公廁的時間差異,讓它成為公共議題。
果然,輿論壓力奏效,相關部門在同年10月修改條文,把公共場所男女廁所馬桶數從1:1調整到1:2。十年後,台灣內政部又通過《建築技術規則》新規定,新設的電影院、戲院、車站、航空站、學校等人潮多的公共場所,男女馬桶數比例從原本1:2提高到1:5,以改善長期對女性不友善的環境空間。
一直到最近的2月19日,廣州市幾名大學生也發起“佔領男廁所”運動,他們高舉“女性更方便,性別更平等”的標語,進行佔領男廁活動。每次佔領男廁三分鐘,再歸還給男士使用十分鐘,持續了兩個多小時。
在很多個城市,女廁的數量依然不足。從台灣的“五四新女廁運動”到廣州的“佔領男廁所”,爭取女廁數量的抗戰還在進行當中。
目前,國內大部分的百貨公司、醫院、公共廁所,男女廁的馬桶數量幾乎是1:1。這個比例看似平等,事實上並沒有將性別納入空間設計,女性排長龍排了那麼多年,而這些集體設計師還是依樣畫葫蘆,背后的原因就是女性觀點長期缺席。
“你看室內設計雜誌有一種奇怪的現象,為甚麼明明是設計給人住的空間,卻看不到人在設計圖中呢?”畢恆達。
當人們設計空間給他人使用,但別人卻享受不到該有的便利性,我們看到了人和空間的關係長期被漠視,除了爭取女廁,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身心障礙人士廁所/育嬰室。
習以為常的歧視最可怕,也無所不在。當你認為女廁排長龍是正常的現象,這就是可怕的開端。女廁的數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,其他的權利亦是如此,需要自己去爭取。或許我們可以辦個“大馬版佔領男廁運動”,最後,祝大家三八婦女節快樂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