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

【《鏡距離》推介禮│采訪後記】


《鏡距離》於201677日在KLCC海外華文書市開幕。左一:李勇昌導演,右起:插畫林建廷、大馬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、作者Aron許康文。


左起:文傑、李永昌導演、張盛聞、Aron、曉涵和我。

一年前,學妹涵的一通電話,讓我接下書寫這本書的任務。我和Aron從零開始採訪、撰文、校對。


一年後,這本《鏡距離》終於推介。當天,手中拿著這本書,過去身為一名自由業者的茫然,似乎暫時得到緩解。這彷彿達到一些什麼事情或目標,說不上來。

感謝學妹涵的推薦,感謝Aron對我的信任,讓我可以一圓採訪整理與撰文的夢。感謝我的魔術師,在我趕稿時,耐心陪伴。

《鏡距離》是有關Aron在大馬中文電影圈15年的個人經歷,書中提到本地電影圈的挑戰、未來和行內的生態,熱愛電影或有興趣的朋友,不妨翻一翻它。以下是我的採訪後記:


採訪後記:堅韌不拔

從事商業記者多年,過去也采訪過來自各領域的大小企業,唯不曾涉入電影這個領域。一年前,當時我正準備論文與正值新婚,未來的生涯規劃也想回歸家庭,於是索性在家當SOHO族。

人生總是充滿著驚喜與意外,當我在家默默筆耕,接一些翻譯的案子,原本以為自己和采訪記者生涯告一段落時,突然接到學妹的電話,告訴我Aron想寫一本有關大馬中文電影的書,希望我可以幫忙。自此,拉開我生涯中首次寫書的序幕。

在這段期間,我們進行了多次的訪談,在咖啡廳與辦公室聊電影,談本地電影業的過去和未來。在整個訪談的過程中,Aron對本地中文電影圈的認識很深,每次拋出的問題,他都可以馬上回答。隨著訪談的次數越多,讓我對本地中文電影圈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
大馬本地中文電影環境尚不成氣候,Aron卻堅定地走過15年。從大學畢業生走到電影監制,他肯定有許多個人的精采故事分享,但是他都要求盡量把個人的故事刪減,希望讀者把目光放在本地中文電影圈。

人的故事終究比冰冷冷的數據更能吸引人,於是,在有所取舍的情況下,我們采用比較輕松的寫法,也在一些地方納入其個人的經歷故事。

Aron為人直言直語,從不掩飾自己心中的想法,這跟一些圓滑的企業家有很大的差別。這樣的行事風格偶而可能會得罪一些人,有人認為是缺點,但我認為是優點。本書已經寫完,回憶起從初次見面丶構思丶采訪到修改,我們有話直說,從不拐彎抹角,不需要猜忌對方的心思,合作的過程輕松寫意。

我記得他說過一句話: “我想做什麽就一定能做到。” 他憑著對電影的熱愛,深入耕耘大馬中文電影圈。學習與了解市場、跟國家電影局和戲院建立關系、把橄欖枝伸向海外、慢慢朝著目標前進,包括這次決定出這本書,也是想記錄大馬中文電影圈。

要拍一部電影,務必牽涉到許多人。監制就如同一間大樓的總工程師,所有的藍圖丶資金丶人力丶材料都必須就定位,才能築起一棟高樓。監制承受著整個團隊的盈虧壓力,要走得遠,必須要比別人有更多的熱忱和信念。我相信,既然他可以走到今天,未來還會有更多的15年。

當我問他是否想過轉行,他回答:“除了電影,我真的不會做其他的事。”我想,除了寫作,我也不會做其他的事。

最後,感謝Aron給我這個機會。本書或許有不完美之處,但我們謙卑地接受批評與指教,可以為大馬中文電影圈添增一些註腳,讓我感到非常榮幸。未來,希望仍能有機會,繼續書寫我親愛的馬來西亞,這片國土上所有的人事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交流